目前分類:雪公法語 (5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(三十一)真了生死


    師曰:佛陀應世之因緣,在了眾生之生死大事。諸生學佛,直承此一因緣,方不辜負佛恩。惟生死大事,凡夫不解,故為不了。二乘但了分段,故為半了。必俟大乘行滿,無明盡去,二死永亡,方為真了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通問第一


 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十)世出世法


    師曰:佛法不離世法,世法之不通,而能通佛法者,末之有也。以言世法,須明因果之理,而後從違有道,禍福無憂。惟因果之理,非聖賢不足以知之,易曰:「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」孟子云:「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逭。」皆是闡明世間因果。中人以下,不讀聖賢之書,不足以明之。不明因果之理,惟知希求善果,而不種其善因,何異不事布穀,而求嘉禾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九)生死海


    華嚴贊佛偈:「一切眾生界,流轉生死海,佛放滅苦光,無礙神能見。」師曰:生死名之以海者,疏引瑜伽云,有五法相似:一者無邊故,二者甚深故,三者難度故,四者不可飲故,五者大寶所依故。無邊義者,今以太平洋而論,常人或見,周圍有岸,何得稱為無邊,不知陸皆攝於海,今所見者,乃陸地之邊,海實無邊可見也。甚深,難度,其義可知。不可飲者,縱然渴極,亦不能飲於海也,此喻生死海中,必無養生之物,眾生淪陷其中,毫無安樂可求,是故經云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」也。如此四義,皆是眾生流轉。惟第五義,乃菩薩入之。海為大寶所依者,意謂發願成佛之人,須修菩薩道,欲修菩薩道,須入生死海,既入生死海,自得無盡寶藏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八)說信


    學子請示信字之義,師曰:學佛之歷程,為信解行證。凡治百藝,不信不入其門,何況學佛之大道。故經云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惟既信矣,尚須解理,於善惡邪正之途,明辨不惑,始為正信,否則謂之迷信。然信正而未深,猶未可恃,若遇稱譏毀譽,利衰苦樂之境,仍易為之退轉,必俟八風不動,始稱深信,如此方登真信不退之地。學者若樹真信之基,惟須聞思並進,聞者聞善知識之宣講佛經,思者自行思慮研求也。行之既久,自必深信不疑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七)用功惟在現前


    師講華嚴時,警策學者曰:末法時期,修道不易,未信佛者,難以起信;既信佛者,又易退轉。即以臺中各同修而論,今日工夫,已不如昔,此無他,道力不充,易於退轉故也。然較諸他方猶可自慰者,每週聚此道場,聞經禮佛,續增善種,如此因緣,自非易得。惟華嚴開講,將及一年,而世主妙嚴品尚未畢講,依此進度,勢非十六年,不足以竟全功,然學者當知萬法無常之理,今而後,誰能確保因緣不變。若待因緣變遷,無復追求,悔之晚矣。諸如來自大陸之人,每憶故居之殷實,復覩現前之蕭然,輒起不平之感;不知生滅無常,法爾如是;惟須掌握目前機緣,始無後悔不及之過。是以誠勸諸同修,用功之道,即在眼前,如握懸繩,鬆手不得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六)說時


    佛經開卷,皆有證信序,其於時分,惟言一時,不言某時者,師曰:是義詳敘太繁,實則時乃假名,如大塊面日為晝,背日為夜,然就太虛視之,並無晝夜。是故經云:「以物定時」。蓋無物則無時也。更進言之,地有成住壞空,時亦不能定也,故經文言「一時」,最為圓滿。若必執定某時,則惑於錯覺,不得解脫矣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五)除疑入道


    師講華嚴時,喻曰:設有人焉,酒醉,不能自持,欲往西倒,扶之正,又往東歪,再扶之,反招其怨。迷惑眾生皆如醉者,示以性空,則執斷見,示以妙有,則執常見,若再指其非,必招其謗,所以如此者,病在多疑也。眾生以有是病,故於佛法「聞有疑空,聞空疑有,聞雙是疑兩分,聞雙非疑無據」,竟不能得中道。故知是病不除,無由開慧。然此疑之一字,乃眾生根本煩惱之一,極難斷除,究其癥結,乃在有病而不自知,猶醉者之不自以為醉也。可憫孰甚。吾人學佛,即在求覺,自身之病,豈可不求根除。根除之道,須用醫方,不使邪術,須遵聖言,不依俗見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四)日天子


    華嚴會眾有「日天子」者,當係居於日球,依天文學所知,日球惟火,別無生物,復何「天子」之有?師曰:經文所講之眾生,異乎科學家言。科學所謂生物,動植而已。佛言眾生,類分為九,即胎、卵、溼、化、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非無想。其生活之領域,分布於地水火風空,非人類所能盡見,如吾人呼吸之間,即吞食無數眾生,是皆浮蕩空中而不可見者。其於無色界之眾生,皆是無形,惟識而已。更進言之,若有想,無想,非有非無想,絕非科學儀器所能窺見者也。既不能窺見,依科學態度,存疑可矣,若斷定火中必無生物,則不合科學態度。故依科學,知得一分,則信一分,其不能知之事,尚屬無量無邊,故惟守默或續探求。然佛有一切種智,無所不知。知之則言之是為如實語,亦即聖言量。吾人學佛,依乎聖言量,並不違背科學,實造科學之極峰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三)道德仁藝


    論語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」聖人隨機施教,於此可見其梗概。人有本性,是謂之道,道即本體,人皆迷而不知,夫子遂教人以德,德者由於性之動,動則有能之表現,能有善惡之分,此德之能乃純善者,然非上智者亦莫能知。是以孔子講學以仁為中心。仁則有相可循,其義為不害生且與之安樂,在佛家即謂之慈。至仁為止,皆是利他,而不論報酬,所以然者,以仁乃由道德所現也。人之智力有上中下等,仁之義,上智知之,而中下者仍不能領會。夫子乃與人講藝,藝為禮樂射御書數,以禮為首,此有標準可守,即禮尚往來也,若人於此標準亦不能守,實不知為何等人矣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二)九思


    學佛首須學為人之道,以人道若隱,則三塗隨現,欲求成佛,豈非夢言。為人之道,先學君子。論語:「孔子曰:君子有九思,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。」此九思乃君子之學。曾子亦言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乃其自修工夫,不若此九思之能適用於一般學人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一)圓說圓解


    師曰:世出世間聖人,皆以圓音說法。孔子不常言性,言則必圓。若曰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。言簡而意賅。後賢或主性善,或主性惡,或言善惡混。詞愈繁,愈不得聖人之本義。佛說一字,義蘊無窮,智者九旬但釋一妙,華嚴語語皆無盡藏,尤為圓融不可思議。吾人講經述學,惟約一義而發之,不得謂之圓。圓者,一言而攝體相用,普令眾生隨機得解,是即華嚴普入一切諸法義。凡夫末開華嚴智,諸法不能圓說,當求圓解,方能入佛知見,得解脫門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二十)業果不空


    或問:萬法皆空,造業亦得謂之空否?師曰:佛法之空,其理至妙,誤解則為病。眾生病於有,尚可以空治之,若不幸病於空,難以為治矣。余平日勸人學佛,不敢侈於談空,講經,則必慎乎言語,惟恐貽人病也。今問造業空耶否耶?余可答以亦空亦否。眾生所造之業不可捉,不可見,故謂空也。然俟因緣會遇,業果畢竟不無,故謂否也。學者但知,業無形相,而有報應,庶可無患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十九)了知眾生


    師曰:菩薩度眾生,必先知眾生。眾生根器萬殊,知乎空有可也。四大假合,而現其相,是謂之有。相無自性,是謂之空。金剛經既曰無眾生相,又曰:有持戒修福者,能生信心,即此之謂也。菩薩知有,方發度眾之心;知空,方離度眾之相。不發心,則墮二乘;不離相,則不了生死。是故,學菩薩道者,既發其心,當學離相,觀一切眾生如幻,能度所度,無非幻影。於是,遇可度者,不自喜,遇不可度者,不自怒,離其喜怒之心,遂其度眾之願,可謂善知眾生,能承大法矣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十八)金剛指引


    師曰:金剛經要義,乃在般若,以般若能明一切理,成一切事。事有大小,凡夫所能成者小也;不能成者大也。吾人自省,不能成者,究為何事?富有四海,貴為天子乎?修諸外道,為神為仙乎?皆不足道也。人皆有死,死又有生,生又不定為人,地獄鬼畜,各隨業力,牽之而趣。此在科學家言,乃能力不滅,儒謂游魂為變。佛法以十二因緣抉其祕,眾生如是生死不已,方為大事。故王右軍歎云:死生亦大矣,豈不痛哉。夫痛誠何裨益,必求了之而後可耳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十七)生處轉熟


    有問如何念佛始得往生?師曰:往生可必者,為能斷惑。行人結七念佛求得一心,即在斷惑也。不然,亦須伏惑,凡夫臨命終時,前六識不行,第八識離身之頃,生前宿世善惡業種,競起現行,如搖彩券然。現行者為善種,則投生人天,惡種則墮三途,念佛而至斷惑,此際現行者,純為佛號種子,故必得往生。若未斷惑,但純執持佛號,不復新加惡種,其舊業種,深伏於下,是為伏惑。命終之時,無論如何搖動,唯佛種先起現行,亦得帶業往生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十六)託夢


    有問往生西方之人,亦得回娑婆託夢否?師曰:修淨業者,往生之前,必須放下萬緣,一心念佛,往生後,若斷見思惑,則證羅漢果,心無掛礙,否則為人天,仍須放下萬緣,制心一處。夢是意識之起現行。女子蓋不曾夢為新郎,男子亦不致夢作孕婦,以無此意識故也。託夢者,當由彼此念念不釋以致之,即所謂之感應。生西之人,既無掛念,此方親友雖感,而彼不應,故無託夢之事。然有例外,明之袁中郎,一日夢見其兄,已往生者,導遊西方邊地,得窺勝景,後著西方合論,盛道其事,是託夢也。惟此非由情識,乃為度有緣之人,出於願力也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十五)預知時至


    有問念佛預知往生時至者,其於一心不亂,得耶否耶?師曰:甚難斷言,以余所見者,觀其平素行止,似未得也,然何以預知,歷代祖師亦未明示,竊以淨宗為二力法門,注重與佛感應道交,念佛之人,心光乍露,方與彌陀合一之際,則能預知時至,是為離念靈知。世人之在兩地相思者,若其一人罹於不幸,其另一人心亦不安,何謂其然,科學亦不得解,蓋科學唯講色法,若合心法言之,其理自明。 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十四)性相


    有問眾生本性一體,何以相有差別。師曰:是理解之難明,喻如水,其體一也,盛於方器則得方相,盛於圓器則得圓相,其味一也,入薑則辣,入鹽則鹹,眾生習染不同,故一體而萬相,然相皆虛妄,學佛必須日去其習染,方能返妄歸真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十三)念珠


    明倫社首屆大專佛學講座諸生,有問念珠之起源與意義者,師曰:此法器起源甚早,佛陀時代即有之,見於木槵經。木槵植物,子圓大可串。修佛不論何宗,理須制心一處,如持咒、誦經、念佛皆須定於一。欲定於一,持念須多,多念則須記數,故串木槵子以記之,是為念珠。其數原為一百八珠,蓋以眾生之煩惱,開之有八萬四千,合之有一百零八,故表百八煩惱,斷此煩惱,則成就百八菩提。後以木槵子大,串以百八甚長,持念不便,遂減其數為二分之一,或四分之一,並依其數賦以意義。又密宗之珠,有二十一者,取三七之義,世出世法皆以七為滿數,如北斗七星,四方二十八宿,亦各為七,尚書云:以齊七政,又凡物皆有四方上下,又有其中,亦是稱七,故持咒須以七為滿數,一滿不足,再之,仍不足,三之,故為二十一也。另有十八珠者,攜於手,甚便,至前清,已 成嚴飾品,不念佛者亦帶之,何以取此數,藏經無考,中國則以之表十八羅漢。念珠之起源與名數,大義如是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 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