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五十一)大學示要


    師曰:治大學者,有二難焉,一為經文綱目之難分,一為明明德以次三句義理之難明。

    先儒分綱析目,於目咸條為八,而於綱所見不同,或主三,或主二。前者以「大學之道」,統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。後者以「大學之道」,統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」,復以「在止於至善」為結。歷來儒者多主前說,然明明德一綱之下,可領「格、致、誠、正」四目,親民一綱可領「修、齊、治、平」四目,而止於至善無所領,是以三綱不若二綱之可從也。

    明明德以次三句義理,先賢猶歎難聞,何況後世儒生,故昔時考選人才,例皆免試大學,蓋不以此難人也,然此為學問之大本,治學者焉能捨之。

   明德即中庸所謂之性,宋儒謂「得天之虛靈不昧」也。虛者無所不包,靈者無所不覺也。若析明德二字言之,德具眾理,體也;明應萬事,用也。是性也,明德也,人皆有之,故云人皆可以為堯舜也。然人皆未為堯舜者,惟蔽於物欲也。雖蔽於物欲,而明德未失。猶光之在鏡,雖蒙於塵,而光未失。大學之道,首在教人明此明德,故云明明德也。欲明明德,須去其物欲,猶之欲顯鏡光,須去其塵也。物欲既去,明德自明,聖人豈在遠古。

    親民依於古本,宋儒程子以傳中有日新之類,疑之而作新民,然王陽明仍作親民,並謂新民必先親民,苟能親民,自能新民矣。其實無需爭執,親民之的在新民,新民之礎在親民,會是義已,作親作新無不可,且此二字,古書多混用。如尚書金縢篇「新迎」,可釋為「親迎」;春秋繁露「新周故宋」,史記孔子世家「據魯親周」,或釋親,或釋新;左傳「晉新得諸侯」,唐石經作親。

    止於至善之止,乃百變不離其宗之謂。至善即指明明德親民二者。至者盡也,極也。明明德須至不留纖瑕。親民須至怨親平等,始可云至矣。明明德是約修己而言,親民是約化民而言,修己化民皆造乎極,即為聖人,大學之道即在是也。



 

arrow
arrow

    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