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雪公法語 (5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(五十一)大學示要


    師曰:治大學者,有二難焉,一為經文綱目之難分,一為明明德以次三句義理之難明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五十)樂同禮異


    師曰:欲知禮樂之大用,須明同異之理。樂尚同,而禮尚異。同者和也,和人之好惡也,好惡既和,則天下可為一家。異者別也,別人之親疏也,親疏既別,則五倫不失其序。是以盛典必奏國歌,五禮各有差等。若夫亂奏胡聲,而欲國人同心一德,不分五服,而期我心無愧無怍,豈可得耶?禮云:「樂者為同,禮者為異,同則相親,異則相敬。」斯之謂也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九)人化物


樂記云:「夫物之感人無窮,而人之好惡無節,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。人化物也者,滅天理而窮人欲也。」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八)論味


    師曰:物有物之真味,人有人之真味,失其真味者,則物不物,人不人矣。食物調以醬醋,則物之真味失之,為人染以欲塵,則人之真味失之。是以樂記云:「大羹不和,有遺味者矣。」物味猶貴乎存真,況為萬靈之人乎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七)性靜


    師曰:人之本性即是靜,故樂記云:「人生而靜,天之性也。」惟是理不足以語常人,蓋世之男女老幼,無不好動,咸謂動乃人之天性。不知性如虛空,豈有動相可得。世人之好動,實已背其性,而發其情。情發而不已,則失理智。是以聖人作樂,以和其情,以歸其性,非如今之熱門音樂,益縱其情,益乖其性也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六)念終始典于學


    學記引兌命:「念終始典于學。」師曰:念者,妄念也。吾人之心,寂然不動,如水湛然,明足以照萬物。動成妄念,如水興波,失其照用矣。是以書云「克念作聖。」以凡念皆妄,克之始得歸真,終始者,人之妄念,終而復始,永無間斷也。典為聖人之經典,學者惟將妄念置于聖典,始能反妄歸真,若典之不明則須求學。此儒家修持之一端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五)偏去


    師曰:為學務去其偏,自唐至宋,皆以詩文考選人才,士人由是競尚雕蟲之技。王安石當政,易以經術考選人才,士人應試之文,無非道德仁義,一旦居官行事,則不見仁義之跡。蘇東坡遂作「日喻」以諷之,謂「昔者以聲律取士,士雜學而不志於道。今者以經術取士,士求道而不務學。」是皆病於偏也。是故中庸云:「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。」蓋文以載道,無道不足以成美文,無文復何以示大道。故學道者必須學文,學文亦必須學道,兼則得之,偏則失之,學者可不慎歟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四)念佛妙法


    師曰:華嚴世界,重重無盡,眾生八識亦重重無盡,此識不藏華嚴,乃藏煩惱惡種,一演為十,十演為百,以至無窮,此之謂塵沙惑,縱然學佛,亦汰之不盡,輪迴路險,前塵漆黑,可不懼哉。惟有念佛可以救之,以佛號種子從心起念,復落識田,念念相繼,即可轉識成智,頓見此心原在華嚴世界海中。是故念佛一法,其妙不可思議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三)知輕重


    師曰:韓愈送殷員外序,有真知輕重之語,夫輕重豈易知哉,約略言之,居家以仰事俯畜為重,自身為輕。居官以公事為重,家事為輕。學佛則以了生死為重,其餘世事為輕。輕重既知,治事有準,可以立身行道矣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二) 文學三境


    師曰:學文須歷三層境界,初求其平,次求其奇,最後復歸於平。初喻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次喻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,後喻看山仍是山,看水仍是水。初平僅得文從字順,不違章法,奇則文有波瀾,然猶未能造極,必須再歸於平,始為爐火純青。古人為文,無不合乎章法,由是以進,則視工力如何而定,柳河東文已得其奇,而求完美自然,惟數韓文公耳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一)疑事毋質


    曲禮語學人,疑事毋質,直而勿有。師曰:此事指萬事萬理,有問於我,而我亦不知之,即不得妄為解答。蓋天下之大,學問之多,吾人所知,何啻九牛之一毛,不知之事,不足為怪。若強不知以為知,即是妄作聰明,何若答以實語,斯之謂疑事毋質。至若有問於我,而我知之不疑者,可以解答,然不得據為己有,否則招人之嫉。孔子講學論道,常謂於傳有之,或謂詩云。吾人所知之事理,或由典籍,或聞諸師,若直謂自知,不異掠人之美,斯之謂直而勿有也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四十)禍患之端


 師曰:人有四過,曰敖、曰欲、曰志滿、曰樂極。此四者,為禍患之端。敖者驕也,人如驕敖,縱有周公之才之美,亦不足觀。欲者物欲也,人從物欲,則捨天理,而失其剛。志既滿,則不能進德修業。樂極則生悲。是以曲禮云:「敖不可長,欲不可從,志不可滿,樂不可極。」故學禮者,可無患矣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十九)敬字之義


    師曰:敬者,不苟之謂也。無論何事,行其所當行,無過與不及,斯謂之不苟,亦即謂之敬。以敬待人,以敬接物,皆不失禮,古今中外,禮儀容有不同,而求所行之不苟,則無二致,敬之一字,可忽之哉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十八)禮儀之本


    師曰:凡事皆有本末,諸生習禮,亦當知之。簠簋俎豆,禮之器也。磬折周還,禮之文也。器也文也,皆禮之末也。然則何為之本?曰:敬而已矣。履行禮儀,皆由身口。主使身口,乃在乎意。苟意之不敬,縱令言詞舉止盡符規矩,實如伶人之演劇而已,於禮失之遠矣。故曲禮首云毋不敬,乃示學人以禮之本也。夫子於三百篇,曾以思無邪一言蔽之,若夫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,亦可得一言以蔽之乎,曰:捨毋不敬,何言之有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十七)不辭費


    師曰:言語是一大學問,如為外交使節,一辭之失,即貽害國家。是以孔子教學,首重德行,次即注重言語,務使學者不辭費也。辭費者何?一為辭不達意,一為辭繁,皆是言語之病。欲去此病,惟求簡明。出言應當如此,作文亦應如此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十六)禮不妄悅人


    師曰:為人處世,固宜和悅,然不得無故悅人,否則謂之妄悅人,明乎禮者必知其非,而不齒焉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十五)分毋求多


    師曰:漢馮異,為光武偏將軍,諸將亦坐論功,異獨立大樹之下,而不自誇,後以大樹將軍名。功高而分多,人皆視為理所當然。不知所謂功者實非成於一人,乃成於眾緣和合,苟自求多分其酬,實不知禮也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十四)很毋求勝


    師曰:凡夫相處,不免鬥很,然須適可而止。如有十分道理,得其七八可矣。此即孔子所云不為已勝也。勝者,理有十分,即求得十分,甚或過之。此即逼人太甚。彼受逼者,心必不甘,而謀報復,則後患無窮。獵犬逐兔,窮急亦遭反噬,何況勢力不相上下之人?兵家有言,窮寇莫追,乃免後患也。 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十三)安安而能遷


    師曰:魚游沸鼎之中,燕巢飛幕之上,凡人皆知其危,而魚燕唯知其安。若夫身居貪墨之群,心戀厚祿之位,他人皆知其危,而我惟知其安,斯非魚燕而何?是故不甘為魚燕者,即宜從曲禮之言,安安而能遷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十二)積而能散


    師曰:財者所以養人,人之衣食非財不具,然而衣止一體,食止三餐,所需至為有限,苟不自量,貪求無饜,不能分濟貧窮,其在平時,必得名曰守錢虜,若處亂世,未有不危其身者也。是以曲禮云:「積而能散也。」天下之財,乃養天下之人,苟有不得其養者,我以財之有餘,散而濟之,此義所應為者也。大學云:「仁者以財發身,不仁者以身發財。」積而不能散者,思之思之。

文章標籤

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