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2人情變易,大道春夏秋冬。

寶訓原文

大覺曰:

妙道之理,聖人嘗寓之於易。至周衰,先王之法壞,禮義亡,然後奇言異術,間出而亂俗。

逮我釋迦入中土,醇以第一義示人,而始末設為慈悲,以化眾生。亦所以趨於時也。

自生民以來,淳朴未散,則三皇之教,簡而素,春也。

及情竇日鑿,五帝之教,詳而文,夏也。

時與世異,情隨日遷,故三王之教,密而嚴,秋也。

昔商周之誥誓,後世學者,故有不能曉,比當時之民,聽之而不違,則俗與今,如何也。及其弊而為秦漢也,則無所不至矣。故天下有所不忍願聞者。於是我佛如來,一推之以性命之理,冬也。

天有四時循環,以生成萬物,聖人設教,迭相扶持,以化成天下,亦猶是而已矣。

然至其極也,皆不能無弊。弊者,跡也。要當有聖賢者,世起而救之。

自秦漢以來,千有餘載,風俗靡靡愈薄。聖人之教,列而鼎立,互相詆訾,大道廖廖莫之返。良可歎也。

 

祖師訓示大意:耕叟筆記

從古至今,教化之道的變化,也可以用人間的四季來比擬:

1、三皇之教:(人)淳朴未散:(教)簡而素:喻如「春」之教。

2、五帝之教:(人)情竇日鑿:(教)詳而文:喻如「夏」之教。

3、三王之教:(人)情隨日遷:(教)密而嚴:喻如「秋」之教。

4、秦漢以後:(人)無所不至:(天下)不忍願聞:喻如「冬」季,教化難施:佛法東傳,教以性命之理。

值得慨歎的是,所有的教化,流傳之後,都不能免於流弊;而人們對於各種教化或學說,有時也只流於互相批評。

實際上,教化的對象是人,教化的更迭也是因人施設。

時代風氣固然有所謂變化,回到每一個人本身,自己的心難道就沒有變化。所以不同的教化,每一個人只要用心,也都有可以符應人情現況的內涵。

在這裏,有3點體會:

1、回到「人」的立場,來思考如何學習各種學問。

2、法無高下,契機為妙。

3、教法是用來治心的,以「是否受用」為原則。不是拿來研究批評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耕叟筆記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