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二)九思


    學佛首須學為人之道,以人道若隱,則三塗隨現,欲求成佛,豈非夢言。為人之道,先學君子。論語:「孔子曰:君子有九思,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。」此九思乃君子之學。曾子亦言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乃其自修工夫,不若此九思之能適用於一般學人。

 

思者自我省察之謂。

 

視思明者,視是看,看之對象為事物,明者即對事物有正確之看法,由事物之因見事物之果,毫不差忒,即所謂先見之明。然此非肉眼所能為力,必待慧眼而後可。

 

聽思聰者,聽人言語須聽言外之意,如聽彈琴須聽絃外之音,如此方能聰。人常不免遭遇障礙者,皆由不能聽人言外之意也。

 

色思溫者,色指人之面孔,溫是溫和之意。常人之面或失之過厲或失之過諧,鮮能得其中和。孔子,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,實為學者之良模。

 

貌思恭者,貌乃人之態度,指人之全體容貌言。恭是人之舉止皆合一定之禮儀。人之舉止欠恭,即是失態,輕則為人譏笑,重則害公妨道。是以儒有威儀三千,佛家律儀尤其嚴格,今人縱不能完全履行,其於國民生活規範實不容忽視。

 

言思忠者,言為心聲,凡為言者,不自欺欺人,即是忠。凡事出以巧言,以遂自私者,必為人所不齒,非君子所應為。學君子者,每出一言,當思如何不失其忠誠。

 

事思敬者,敬與恭相表裏,恭為外表,敬屬內心。為人作事皆不苟且,即謂之敬。夫子入太廟,每事皆問,人或以夫子不明其事,實則表示其敬事態度。故曲禮云:「毋不敬」。

 

疑思問者,於事理不能究竟明白,是謂之疑。為學之要,在求明事明理,苟有不明之處,即應問於明師益友,不可存疑,尤不可以似是而非之事理教導他人。

 

忿思難者,忿為「隨煩惱」之一,難即於發忿之後,難於收拾。此種煩惱人人皆有,不思所以制之,後果往往不堪設想,如交友三年,忿時一語寒心,溫情全棄。故為學者,忿時最宜忍耐,設不可忍,亦必思考其後果,絕不可語寒人心。

 

見得思義者,重在此義字。得者,不問名利,凡見可得之時,最先須思其合義與否,義則得之,否則捨之。禮云:「臨財毋苟得」是也。人若行此,即得福德。

 


 

arrow
arrow

    明倫講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